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姿挺拔、手持长剑的东方青年正缓步穿过红砖建筑间的林荫道,他,就是曾叱咤法国剑坛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,从巴黎的镁光灯到纽约的图书馆,从赛场的拼搏到学术的探索,这位27岁的佩剑选手正在哥大校园里书写人生新篇章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,更是如何思考。”费若秋在哥大体育馆内如是说,手中佩剑在灯光下闪烁着银光,此刻的他刚刚结束一天的训练,额头上还挂着汗珠,却已然准备好接受我们的独家专访。
巴黎岁月:荣耀与思考
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北京,绽放于巴黎,2016年,年仅20岁的他获得法国体育部的特别人才签证,加入巴黎竞技俱乐部,在接下来的五年间,他先后夺得法国击剑锦标赛亚军、欧洲俱乐部杯冠军,世界排名一度跻身前十六。
“在法国的那些年,我收获了荣誉,也经历了低谷。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2021年东京奥运会选拔赛上的失利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方向,那时我突然意识到,运动员生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,而非全部。”
正是这种思考促使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——在竞技状态正值巅峰时暂别赛场,申请赴美深造,经过精心准备,他于2022年秋季被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科学专业录取,开始了他的哥大求学之旅。
学术与击剑的双重挑战
哥大的学业压力众所周知,对费若秋这样一个非英语母语的国际学生更是如此,他每天的时间被分割成严格的两部分:上午和晚上属于学术,下午则留给击剑。
“最艰难的是第一个学期。”费若秋坦言,“我既要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环境,又要保持每天三小时的训练量,常常是在图书馆待到深夜,回宿舍后还要对着视频分析技术动作。”
费若秋的导师、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德森博士对他赞赏有加:“费若秋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智慧,他能够将运动员的纪律性应用到学术研究中,这种跨界思维使他在课堂上常常提出独到见解。”
费若秋也没有完全离开击剑赛场,他代表哥大击剑队参加美国大学击剑联赛,并帮助团队取得了东部赛区第三名的历史最好成绩。“校园击剑与职业比赛有所不同,这里更强调团队合作和精神传承。”费若秋说。
文化桥梁:从击剑到学术
有趣的是,费若秋在哥大的学术研究与他作为运动员的经历密切相关,他的论文课题是《体育移民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研究》,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,探讨国际运动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适应策略。
“我的跨国经历让我对文化差异特别敏感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在法国,我学会了如何在高语境文化中沟通;在美国,我体验了直接表达的价值,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的研究素材。”
费若秋的这项研究不仅获得了系里的年度最佳论文奖,还引起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界的关注,明年三月,他受邀将在北美体育社会学年会上发表相关演讲。
未来规划:连接东西方体育世界
谈及未来,费若秋的眼睛闪烁着光芒,他计划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体育管理硕士学位,最终目标是建立连接中、法、美三国的体育交流平台。
“中国正在成长为体育大国,但与国际体育界的交流还需要加强。”费若秋说,“我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跨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,帮助更多中国运动员走向国际,同时也将国际先进经验引入中国。”
为此,费若秋已经在校园内发起成立了“哥大中美体育交流协会”,定期组织中美体育文化对比研讨会,并邀请体育产业专家分享经验,该协会目前已经吸引了近百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入。
平衡之道:运动员与学生双重身份
在哥大的日子里,费若秋最引以为傲的是找到了学术与运动的平衡点。“许多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赛场上发光,但我证明了我们同样可以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。”他说。
这种平衡并非易得,费若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时间表:清晨六点起床,进行一小时的体能训练;上午上课或图书馆自习;下午两点到五点雷打不动的击剑训练;晚上继续学习直到深夜,周末则用于社会活动和比赛。
“时间管理是关键。”费若秋分享道,“我学会了利用碎片时间,比如在训练间隙阅读文献,在乘车时听课程录音,最重要的是保持高度自律——这是击剑教给我的宝贵品质。”
传承与回馈
尽管课业繁忙,费若秋仍然每周抽出时间指导哥大击剑队的年轻队员。“技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,但心态和思维方式需要传承。”他说,“我希望能帮助年轻选手们少走弯路。”
来自加州的大学新生丽莎·威廉姆斯是受益者之一:“费若秋不仅教我们技术细节,还分享他的国际比赛经验,他常告诉我们,‘击剑是身体的象棋’,要学会用头脑比赛。”
费若秋还通过网络平台与中国击剑爱好者保持联系,定期分享他的训练方法和国际剑坛最新动态。“中国的击剑运动正在快速发展,需要更多国际视野,如果我的一点经验能够帮助到国内的年轻选手,那将是我的荣幸。”
新的赛场,新的挑战
在哥大的第二年,费若秋面临着新的挑战——他被选为哥大荣誉学生协会成员,需要完成更高级别的研究项目;他也在准备参加明年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。
“这就像又回到了职业赛场。”费若秋笑着说,“只不过现在的对手是学术难题和时间压力,但我享受这种挑战,它让我保持进步的动力。”
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宁对费若秋赞誉有加:“他体现了学生运动员的理想形象——在学术和体育两个领域都追求卓越,他的成功证明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价值。”
夕阳西下,我们结束采访之时,费若秋背起装备包,向我们告别后走向图书馆,他的身影在哥大古典建筑的映衬下,既有着运动员的挺拔,又增添了学者的沉静。
从法国剑坛到美国象牙塔,费若秋的旅程远非寻常,但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运动员的多元可能性——他们不仅是赛场上的竞争者,更是文化的桥梁、思想的探索者和跨界的先锋。
在全球化时代,体育早已超越国界,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通用语言,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最佳注脚,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人生没有单一赛道,真正的冠军在于不断突破自我界限,在多个舞台上展现卓越。
无论费若秋选择重返职业剑坛,还是继续在学术道路上前行,他的经历都已经为后来者照亮了一条跨界发展的可能之路,在这个意义上,他已经在另一个赛场上赢得了胜利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